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这次展出的民间艺术珍品将四千多件展品分成十个大类即:剪纸、皮影、民间绘画、玩具编织、雕刻、面具木偶、陶瓷、染织绣、服装、风筝灯彩及民俗生活器用。
剪纸
是民间艺术中最具普遍性的艺术样式,在我国流传很广,从段成式著《西阳杂俎》中,记载着唐代就有“剪纸为小幡”之说。
剪纸有:窗花、门笺、墙花、天顶花、灯花、喜花等类型。
河北蔚县、江苏扬州、广东佛山、陕西延安、广西桂林等都是中国民间剪纸名地。
这次展出的由山西忻州地区群艺馆提供的《十二属相》等颇受欢迎。
皮影
是一种动态的“表演”用具,具有陈列观赏之功效。
它融绘画、雕刻和戏曲的精华,创作出独特的具有程式性、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样式。
各地的皮影有着各地不同的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
这次由上海孔繁春提供的三件羊皮皮影作品引人注目。
经考证中国的皮影历史悠久并于十五世纪前后通过西亚传入欧洲。
如今,皮影已成为世界性的民间艺术样式。
年画
是我国特有的民间绘画形式,民间年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年画在宋代叫“纸画”(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明代叫“画帖”(见刘若愚《酌中志》),清代则有“画片、花纸、花张、争方”等称谓。
年画的形式有门画(分独幅与对开两种),四屏条、单开(分横、竖两种)等。
天津杨柳青、山东潍访、苏州桃花坞、广东佛山、四川棉竹、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福建漳州等为我国年画之乡。
这次由上海吴彤章收藏的门神画(十一幅)颇为精彩,表达了劳动大众的理想和愿望。
工艺画
也是民间绘画样式的一种。
除传统“铁画”之外,尚有麦杆画、羽毛画、软木画、贝雕画、蛋壳画、镶嵌画、磨漆画等等。
它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不论形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其内容将越来越多。这次展出的上海美术学院任意教授的磨漆画《福寿万年》以喜庆的基调使作品
烁烁生辉,把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希望圆满顺利迹象的心理展示得很彻底。
农民画
是一个新的艺术画种。
上海的金山、松江、江苏的郁县、陕西的户县、延安的寨相、四川的綦江都是我国的农民画之乡。
农民画根植于土地,可以说是一种当代民间民俗民风的百科全图。
这次由上海金山农民画社提供的十幅作品风格强烈、情绪健康,吉祥喜庆皆显于色。
玩具
是大众寄托情趣的一种形式,自古便有之。
玩具具有“玩耍”和“欣赏”两种性质。
以人、神、动物为造型内容。
分泥、竹、木、棕、布及陶瓷等。
从浙江河姆渡和山东大汶口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小玩具可以证实泥偶彩塑历史的久远。
这次由陕西群艺馆提供的54件泥布等玩具和江苏邳县文化馆收藏的一组泥玩具风格淳朴、别具情趣,也反映了民间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谚语。
编结
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就是用竹编结成型然后再敷以陶土烧制而成。
编结泛指以草、竹、麦杆、玉米皮、柳藤、棕、麻等材料制成的编结品。
安徽的“竹拼”,四川、浙江等地的竹编,上海的藤编等地的编结很有特色。这次由四川朱光萍提供的以《远征的行囊》以1000元的价格当场易货吸引了
许多“老外”的兴趣,作品的确编得很有自然后风味,又有时代气息。
面具
相传是从傩祭活动用具发展而成、与古老的巫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极富民俗与宗教特制并注入了民族信仰和民间审美意念。
面具流传于浙、赣、桂、滇、川、秦、黔、湘、皖及藏等地。
这次由西藏叶星生提供的三十多件面具感人至深,有着粗扩的原始之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不少学者以为可以同毕加索的面具相媲美。
另外贵州的许多地戏用面具和镇宅辟邪之用的“社火马勾”或日“吞口”也给人流下刻苦铭心的记忆。
木偶
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从西汉古墓出土的“木偶人”能证实这一点。
有“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即布袋戏)和“杖头木偶”等样式,融雕刻、绘画、戏曲为一炉,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次由福建徐竹初提供的木偶及木偶头饰很有特色。
民间雕刻
从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萌芽之时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原始雕塑品。
分木雕、竹雕、石雕、微雕等类型,雕刻分浮雕和圆雕两种形式。
以苏州红木雕、莆田龙眼木雕、山东核雕、青海石雕、上海竹雕等为著名。
民间雕刻材质丰富如:玉雕、石雕、泥塑等。
这次以云南提供的佤族原始崇拜的两个对侧男女神像最为动人,那朴质无华的雕刻手法与同样是朴质无华的神态,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崇拜与神秘。
丝绸
中国是丝绸之国。
汉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民间有蓝印花布(古称“药斑布”)和蜡染(古称“绞缬”)的工艺,至今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盛行。
这次贵州陈宁康等提供的三幅《蜡染》作品富有力度,耐人寻味。
织与绣
说到“织”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有云绵、蜀绵、壮锦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织绵。
通过“织”把自己的情感、愿望融进织品之中。
织绵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民俗内涵。
这次由云南提供的八条傣饰便可证明这点。
“绣”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样式。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中,不少就是精美的绣品。
传统的有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另有京、广、瓯、苗等绣也流于民间。
这次展品由陕西群艺馆提供的特大号毛绣《娶媳妇》则很有新意,实属少见。
服装和服饰
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之一。
纵观中华五千年间的服饰,尽管千变万化,但在式样、纹样、色彩上始终有规律可寻。
在式样上: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交相融化,相容并蓄。
在纹饰上:多以动物、植物及几何形信样(有抽象、规范、写实三种)。
在色彩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这次由云南提供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裙子、腰带、肩垫、飘带等,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给都市的人们带来刺激。
风筝
俗称“纸鸢”或风鸢。
五代时有人装上风笛和丝弦,迎风上升时发出古乐器“筝”般的音响,古名位故名为“风筝”。
我国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
这次在一楼大厅展出的作品《龙》引人入胜。
灯彩
是民间喜庆节目的象征。
汉、唐已盛行之。
分窗灯、纱灯、走马灯、红庆灯、彩灯。
每奉节日民间总有一场灯会,由苏州提供的《龙船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扎刻
俗称“扎鱼”。用麦杆或高粱杆编扎而成,这种新的民间艺术样式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生活理解的多元性。
陶瓷
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创造。
古代的欧洲、美洲、非洲就是通过陶瓷来认识中国的除民窑青花瓷器外,还有许多独特的土陶艺术流传于民间,丰富了民间陶瓷的内容。
这次展品中由云南提供的53件黑、土陶制品和江西提供的75件陶瓷,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丝丝入扣,使人爱不释手。
民间文化由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体现出来。展览会上展出的上海市郊农家灶头、苏州民家“寿堂”,中南民族学院提供的土家族家具和内蒙古提供的蒙古包等实物使人感到各地风俗的不同、甚至使人感到南北气候的差异。
民俗生活器用除了以上这些大型的,还有生活中的如:小油塔、小线板、小推磨、小灯笼、小手炉、铜帐勺、铜古锁、铜笔插等均为民俗器用品。
这次由上海提供的景泰兰大座钟,集焊、接、锯、空、锉、镶、嵌等技艺为一体,使作品以宏大的气魄、精湛的工艺、逼人的气势,使人流连忘返。
展厅的每一件实物或作品,无以不使每个参观者赞叹不已,赞叹之余又使人们回味着中华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一个民族,我们的祖先如何以有如此的创造力?这个博览会通过实物透出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为什么如此强烈?
底楼有一群青年人在七嘴八舌:中国民间艺术所表现出的民俗特点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原始性、神秘性、实用性、地区性、传统性、融合性、变革性等等。
究竟如何评介呢?
凡参观过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参观的,读罢此文后也许有自己的想法。
1990年12月于停云斋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