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保持沉默•向京2001---2005雕塑展》于2月9日至19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这不仅是向京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大型雕塑个展,而且也是上海美术馆系列地推荐上海本地、本籍有成就的青年艺术家的首展。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都市微妙情感
多年来,上海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在探索、实践、实验和表述有上海文化特质的过程中,以硬朗的不屈服的态度,默默地不求赞赏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希翼在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种变异的丰富的可能性存在,都市的充满戏剧性的生活情景,对变异性的、夸张的、反传统的、出奇制胜的文化样式都满怀激情和热望,并随同自己生存方式的不断改变而要求这种种“新”的文化样式和图象的不断改变,以充分满足多元的需求。他们普遍存在深刻地满足自我的愿望,存在着努力寻找实现这一愿望为前题对种种途径加以探索的实践意识和实验意味。
就艺术现象而言,所谓传统的、古典的、精英的样式同大众的、通俗的、娱乐的样式之间的缠绕纠合不断并透过大众传媒冲击着现存的价值体系。这客观上提供了社会整体心态从真诚向真实认识转变的历史契机并自然而然地造就了非同以往的阐述这一过程的思维样式及认识多视角的可能性。
就艺术创作而言,都市意味代表着某种能反映现代文化品位的观念,代表着一种美学追求上的自觉意识,代表着一种恰当的对都市生活体验的心态,并透过一定的意像形式反映出都市生活的本质特性。
有了这一切的基本立场与态度,就使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了社会学的意义:艺术作为一种“制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情绪”、艺术对社会的“平衡”作用以及艺术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与解释的批评作用,当然还有艺术本身的自主性与冲突的诉求性。
“艺术要打动人”
“艺术要打动人,想做打动人的东西”。这是向京固执坚守的一个核心理念。她的近作紧紧地将生存状态,尤其是都市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这一最为敏感的内容,从过去基本表现的是以都市女孩日常生活的有时是私密的日常生存状态中的成长经验与青春记忆的重塑,向自己更有兴趣、更为宽泛的社会某一层面的主观观察和体验的拓发展。
从而,进入了可以称之为“新状态”的阶段。对当下性、现时性、瞬间性的关注,使向京具备了具备了辨识在工业化过程中剥离个性价值的事实同不断创造伪个性的商品价值的事实进行辨识的能力,以此来满足自我心灵旅程的欲望。向京说:“我的作品想反抗现在工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我要强调人的痕迹,情感的力量,粗糙感性的本质性东西,包括传统意义上对品质的要求”。于是,向京毫不犹豫地主动地、甚至是下意识地自觉关注与体验自己感兴趣的生命形态在当下、现时、瞬间的描述。她“天才”般地深刻准确地描述了生命的“真”与生存的“实”。向京通过这种描述,让观者似乎听到有了“生命”的作品的内心在“呼唤”和“血液涌动”的澎湃以及作品角色在时空切变的“不确定性”,同时又是“沉默无语”的。向京的“艺术要打动人”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当代性在这里充分地显现出来。
真•实与真实
“我看人看我”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前辈费孝通先生的一句名言。费老一社会学的“主位”方法论,经典地反映了他的学术观。在想到费老名言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用社会学的“客位”方法论,面对向京的近作:“人看我看人”。
其实,向京的创作无法绕开一个人生的重大命题那就是“成长”。这种成长不是自身单纯的身体上的成长,而是一种内心的增强,一种经验与情感的增长。成长就必然会带来突破自身局限时撕裂的疼痛和失却的责疑。向京以女性的身体为切入口,积极地建构了作为女性艺术家与世界对话的管道。沉默无语的雕塑语言,反而使更多的人主动地关注这些作品在“沉默无语”背后的向京。
当向京反复着吟唱:“这是身体对腐朽灵魂的一次震撼”这句歌词时,这表明对身体已不是“身体”本身了,“身体”成了一种态度与立场。向京以“主观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身份,通过对“身体的写实”描述,直接将生命形态坦坦荡荡地真实地展露开来。你看到的这个身体,其实也是“我自己的身体”。向京生命对生命的“真”与生存的“实”和对真实的人性的关怀是有理由的,那就是:活着必须有尊严。
上海是一个十足的移民城市。它是九流汇一江,七彩成一光、五方杂一处的复合体。它的形成自然具有显明的宽容性、演义性以及不断革命性。都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在经过淘汰和选择的过程后,真正的文化珍品正在占据历史的画面。不但可能具有引导都市文化身份,而且也可能成为时代的经典。
向京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作为“新上海”人,她必定会有对都市文化进行更深研究的需求意识。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向京能够成为一个更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
2005年2月15日与蓬莱阁
发表于2006年《中国文化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